今天给各位分享婚姻法演化图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婚姻法的历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One]、普及婚姻法,是哪一年
普及婚姻法是1950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是我国第一部婚姻法的实施开始,到了1980年9月1日,一部新的婚姻法实施后原来1950年实行的婚姻法就废止了,到了200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又出台了一部婚姻法修正案,对里面的内容又详细的说明了补充条款及增加内容,剔除了一些老的内容和不适应现代婚姻的内容。与时俱进
[Two]、人类婚姻的发展过程
〖One〗、按近来公认的考古发现,人类大概已经有了三百万年的历史。在这三百万年左右的历史当中,人类婚姻关系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Two〗、第一个阶段:乱婚。这个阶段主要存在于原始社会,大概持续了两百多万年。因为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吃饭问题都很难解决,更别说盖房子娶媳妇儿了。而且,人又不多,也就分不那么清楚了。
〖Three〗、因此,原始人的婚配是杂乱无章的,没有长幼的限制,也不存在生父、生母,兄弟姐姐这些个概念。所以,婚配更多的是一种身体的愉悦和享受,而没有任何的社会义务。这就是人类婚姻发展史上的第一种婚姻形态:乱婚。有的也叫“杂婚”。
〖Four〗、第二个阶段:血亲群婚。这个阶段主要存在了人类开始群居之后,氏族社会形成之前。因为随着原始人越来越多,找吃的也就变的越来越困难。怎么办呢?
〖Five〗、一方面是利用工具。把石头磨尖就是石器,能削东西。把树木削尖就是木器,能当标枪扎动物,这方面的作用是不断提高生产力。另一方面是抱团取暖。既然人多了,那就找几个跟自己关系好的,大家配合好,一起围猎,这方面的作用是提高生产效率。
〖Six〗、而这个关系好,主要就是血亲关系了。因为这个时候,其他动物是人的食物,人也是其他动物的食物,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不是血浓于水的血亲关系,根本就没法齐心协力。
〖Seven〗、于是人类就迎来了婚姻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阶段:血亲群婚。就是以血缘关系组成一个生存群体,所有的人都在这个群体内婚配,当然了,这个群体也绝不允许别的群体前来婚配。等于说是给自己画了一个圈,圈里大家都是自家人,圈外就都是别人了。
〖Eight〗、血亲群婚又分了四个不同时期:一是无级别婚,就是一个群体内的所有男子和所有女子都可以无差别婚配,这跟第一个阶段的乱婚差不多,区别就是乱婚的范围是整个社会,血亲群婚的范围只能是他们的这一个群体。
〖Nine〗、二是级别婚,就是开始按年龄大小划分级别,然后再来婚配。三是辈分婚,这个时候已经产生了“生父”和“生母”这些概念,婚配只能在同一辈分中进行。四是表亲婚,这个时候已经有了“兄弟姐妹”的概念,即使是同一辈分,直系亲属之间也不能婚配,但表亲可以。
〖Ten〗、其实表亲婚配,直到现在,也没有消失。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还有发生,叫“亲上加亲”。而最著名的表亲婚,就是《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了,无论他是娶薛宝钗这样的“姨表”,还是林黛玉那样的“姑表”,都是表亲婚。
1〖One〗、第三阶段:氏族婚。这个阶段主要存在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早期和中期,因为上一个阶段的血亲群婚,容易产生不孕不育和胎儿畸形,所以慢慢地人们开始去族群外部婚配。
1〖Two〗、因为孩子都是母亲生的,而又搞不清楚孩子的父亲具体是谁,所以孩子都是跟随母亲住,也只能按母亲的血缘关系来论辈分,所以初期的氏族社会又称母系氏族社会。
1〖Three〗、氏族婚的主要形式又分以下三种:一是族外级别婚,就是按年龄大小划分级别,同级别的男女只要不是直系或旁系亲属就可以婚配。所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里说,一个澳大利亚的黑人,跑到几千公里外,也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女人结婚。
1〖Four〗、二是两合外婚,就是两个部落之间婚配。比如公羊部落和山羊部落,两个部落内部通婚都不行了,那就公羊部落的男人和山羊部落的女人婚配,同时山羊部落的男人和公羊部落的女人婚配。两合外婚主要存在于群体向氏族的过渡时期。
1〖Five〗、三是环状联系婚,就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部落呈环形婚配。比如刚才的公羊部落和山羊部落,两个部落之间相互婚配,也不行了,也出现了不孕不育和胎儿畸形发育等问题,怎么办?那就再找一个部落来平衡。
1〖Six〗、比如,又找到了一个黄羊部落。那就公羊部落的男人和山羊部落的女人婚配,山羊部落的男人就不能再找公羊部落的女人了,而是找黄羊部落的女人。黄羊部落的男人再找公羊部落的女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环形。所以,环状联系婚,至少得有三个部落。
1〖Seven〗、第四个阶段:对偶婚。这个阶段主要存在于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因为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生产力不断提高,慢慢地就产生了私有制。家里有余粮了,让谁来保管啊?就像你手里有闲钱了,交给谁攒着啊?当然是媳妇啊!所以,这个时候,群婚慢慢地就不适合了,人们慢慢地开始固定自己的婚配对象。
1〖Eight〗、当然了,固定婚配对象可不是就固定一个。一个男子可以固定几名女子,同样一个女子也可以固定几名男子。所以,到最后还是不知道孩子到底是谁的,确定不了亲生父亲,就只能继续跟着母亲生活。
1〖Nine〗、因此,这个时候仍叫母系氏族社会,只不过已经到了母系氏族的晚期。因为虽然不知道孩子的亲生父亲是谁,但肯定就在那几个固定的男子之中,这就已经开始显露父系氏族社会的曙光了。
20、对偶婚的类型也很多,比如我国云南永宁纳西族盛行的“阿注婚”,就是氏族群婚向对偶婚过渡的实例。“阿注”就是朋友的意思,互为阿注就是互为男女朋友,夜晚一起住,白天谁也不用管谁,过着“暮合朝离”的生活,即使生了孩子也是女方照管。
2〖One〗、第五个阶段:一夫一妻制婚姻。这个阶段从原始社会后期就开始形成了,主要存在于父系氏族社会至今。因为第四个阶段的对偶婚,已经大概知道孩子的生父是谁了,随着社会的分工,男人的作用越来越大,女人慢慢就开始专职在家里养孩子了,那么一个女人也就固定只有一个丈夫了。
2〖Two〗、因为靠一个男人就够吃饭了啊!如果靠两个,那将连一份饭都没的吃。有的杠精会问,那男的要靠不住呢?如果连吃饭都靠不住的男的,你觉得他能找到一个愿意成为他“妻子”的女人吗?这个问题很残酷,至今都是这么现实,不用讨论。所以,一夫一妻制婚姻中,一个女人只能有一个男人!
2〖Three〗、那一夫一妻制婚姻中,是否一个男人也只能有一个女人呢?当然不是!别说古代皇帝贵族有什么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了,就是那个靠偷吃贡品的“齐人”,也是有着“一妻一妾”的。不过请注意,无论是“一妻一妾”还是“一妻多妾”,“妻”都只有一个,“妾”只要你有钱,只要你“妻”同意,随便。
2〖Four〗、所以,直到了民国的时候,一个小军阀都能娶上几十房姨太太。那么,一个女人只能有一个男人,同时一个男人也只能有一个女人,真正的“一夫一妻制”“一妻一夫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现的呢?我们中国是从1950年5月1日开始实现的!
[Three]、东亚女性地位演变
〖One〗、1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制定的主流价值观是“定贵贱,明尊卑”的周礼,女性被定为卑贱的一方。《周礼》也规定了内外区分严格的性别分工,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男外女内、男主女从等思想观念广泛流行。
〖Two〗、这个时期,女性地位虽处于下风,但无论从嫁娶、工作还是其它方面来看,都拥有相对自由,准确地来说,是“卑而不贱”。
〖Three〗、2两汉: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提出“罢黜**,独尊儒术”以及“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汉武帝大为赞赏,并将其推行为国策。女性的个人自由和财产权被极大地压抑,开始沦为男性的附庸。
〖Four〗、3唐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唐朝是经济繁荣、思想开放的一个朝代。虽然依然是男权社会,但女性的地位远远高于其它朝代。
〖Five〗、唐代的婚姻虽说也是父母包办,但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礼法约束相对较少,从官宦贵族到普通百姓,女性日常外出休闲、交往异性、公开场合“抛头露面”都屡见不鲜。
〖Six〗、4宋朝:随着宋明理学的出现,进一步束缚女性的礼教开始兴起。唐代女性生活的奔放被认为是要对唐代灭亡负责的“礼崩乐坏”,程朱理学被奉为官学,强调男尊女卑,“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Seven〗、5明清:到了明清,皇权专制不断加强,清朝时达到顶峰。贞洁牌坊泛滥成灾;女子未嫁从父,即嫁从夫,没有自主选取的权利;妇女改嫁,在明清的律法中是重罪……这时对女性的压迫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是中国女性地位历史最低点。
〖Eight〗、6民国: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女人的权利意识苏醒,开始剪短发、求学、自由恋爱,并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追求幸福和个人自由。
〖Nine〗、7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先后颁布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婚姻法》、《选举法》、《宪法》等法律法规,对妇女的各种权利、义务、利益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妇女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社会权利和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
[Four]、我国的第一部婚姻法的制定提供了丰富材料
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是1948年华北解放区妇女工作会议后,由中央妇委开始起草,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于1950年5月1日颁布实施的。它以调整婚姻关系为主,以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为核心,为新中国婚姻法制初步奠定了法律框架。为保障《婚姻法》的顺利实施,中共中央和政务院还下发了一系列关于宣传和检查《婚姻法》执行情况的通知和指示,并于1953年开展了贯彻婚姻法运动月活动。《婚姻法》的宣传和实施,使女性从封建婚姻制度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推动了中国整体性的社会变迁。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7788886.com/8MqQRRS1q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