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婚姻配对男女比例这个问题,男女比例失衡会导致结婚率下降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One]、现在中国社会上男女比例是多少
漫画:中国出生人口男女比例近120:100
【人民网2007年11月14日】中国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中国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中国乡村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2.85,也就是每100个女性相对有122.85个男性,高于全国119.58的平均水平。而正常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应在103至107之间。
国家统计局:我国农村出生人口男女比例高达123:100
【人民网 2007-11-14】中国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中国乡村出生人口性别比将近123,也就是每100个女性相对有123个男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正常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应在103至107之间。
【信息时报 2007-04-26】广东省人口计生委主任张枫昨天表示,近来广东的男女比例非常不平衡,已达到了130∶100,是全国男女比例最不平衡的省份之一,第二胎更是高达180∶100,这个问题要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坚决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鉴定和选取性别终止妊娠。
昨日,广州市委宣传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在市委礼堂举行专题报告会,邀请省人口计生委主任张枫作报告。张枫在报告会上指出,中国并不是实行一孩化政策,而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再生,如少数民族、农村、独生子女等。虽然广东没有因计生问题开除过一个干部。但执行计划生育也要严格按政策办,要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抓。
对于富人名人超生,张枫认为不但要罚钱,对名人还要进行曝光,让他们受到舆论谴责。
图表:我国每年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男女比例上升到2∶1新华社发
“优秀农民工”揭晓男女比例7:3
【楚天都市报 2007-05-14】江城首次“优秀农民工”评选结果将于下月揭晓。昨日,记者从武汉市劳动就业管理局获悉,从对1000余名候选人的统计来看,男性占72%。
统计表明,候选的“优秀农民工”正呈现出年轻化、学历高、素质高的特点。其中18-35岁候选人占了59%,45岁以上者仅占7%;高中、中专以上学历占到47%,大专以上学历占22%。
此外,候选人拥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职称的比例高达38%。
【北京青年报 2007-04-24】昨天,记者从崇文区龙潭相亲会组委会获悉,因近来报名相亲的男女比例达到1:8,原定于5月1日到2日举行的龙潭相亲会将临时取消。另据了解,活动组织方改变活动,征求单身男女,到郊区踏青出游。
据介绍,龙潭相亲会自进入4月以来,一直报名火热,前来报名的男女接近500人。但是,报名的女士比男士多一倍,“如果筛除不合乎报名条件的男性,男女比例将达到1:8。”工作人员说,报名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为提高配对成功率,组委会临时决定,取消原定的相亲会。
全国游泳赛23名选手达奥运A标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大洋网 2007-05-22】全国游泳冠军赛暨奥运会达标赛今天上午在顺德落幕,随着最后一个比赛日4个项目冠军的产生,在这场以奥运A标为焦点的比赛中,先后有21名女选手和2名男选手达到奥运A标,其中有名将吴鹏、张琳、周雅菲等国家队的老面孔,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广东小丫李玄旭。
本次全国游泳冠军赛暨奥运会达标赛32个项目的比赛全部结束,女选手的表现比男选手更为出色。共有21名女选手先后29次达到奥运A标,男选手则只有张琳和赖忠坚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达到奥运A标。
国内社区用户18.8%为女性男女比例悬殊
【艾瑞网 2007-11-23】一项在国内社区市场进行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国内社区网民中仅有18.8%为女性用户,男性用户明显高于女性用户到达81.2%,男女比例悬殊。调查还表明,社区网民中未婚居多,占80.1%,远高于整体网民中的57.9%.
中国男女比例严重失调90后男生一成找不到老婆
【新快报】日前出炉的《当代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报告》显示,中国当代青年未婚比例越来越高。报告引起相关媒体纷纷关注,称“中国光棍越来越多”。
这项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利用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的基本状况和时代特征。
报告数据显示,1995年,中国15—29岁青年未婚人口比例为51.54%,15-35岁青年未婚人口比例为38.23%;2005年的相应数据则分别上升为65.89%、45.71%。青年未婚比例越来越高。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孝正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性别比的连续失调超出正常,未婚青年增多已经构成了威胁国家可持续发展及社会和谐的一个弊病。
实际上,2007年中国男性已经比女性多出3700万,其中,0-15岁的男性比女性多出1800万。
专家认为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口在达到婚龄时,将会有10%的男性被挤出婚姻市场不能成婚。
学者警告:“剩男”增多威胁国家可持续发展
【中国新闻网】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出生人口性别比比较高、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已进入“剩男”时代,2007年中国男性已比女性多出3700万,其中0岁至15岁的男比女多出1,800万。据香港《文汇报》发自北京的报道,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孝正指出,性别比的连续失调超出正常,未婚青年增多已经构成了威胁国家可持续发展及社会和谐的一个弊病。
报道说,专家认为,3,700万缺口的背后潜伏着巨大的社会危机。在现在至未来许多年内,由于社会可供应的婚育年龄的女性人数无法匹配适婚男性人数的需要,可以想象,婚姻的挤压问题将异常突出。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口在达到婚龄时,将会有10%的男性被挤出婚姻市场不能成婚。当社会进入“剩男时代”,一些男性由于诸多方面的相对弱势,将要“将单身进行到底”。
学者认为,从微观面来讲,由于社会的广泛需求,性服务产业已成为巨大市场。3千多万无法寻觅配偶的男人的性生活问题,值得社会重视。而在近来的社会环境下,由于受制于种种因素,性交易市场尚未合法化,而是潜伏在地下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产生社会危害,导致艾滋病等传染疾病的传播,危害到社会安全。
另有学者建议,加大对生女儿家庭在福利和保险等方面的优惠力度。学者指出,性别失衡是人为的,是“重男轻女”错误观念在现实中的反映。近来中国人口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应尽快出台进一步的优惠政策,以“特别鼓励”生女孩,在严格遵守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前提下,对那些按计划生育的女儿户出台更加优惠政策,对生女孩的父母在“养老、医疗”及女孩上学等方面加大优惠政策的倾斜力度。
[Two]、在这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社会中为何还有大龄剩女的出现
〖One〗、何谓高知女性,学术界尚没有统一的比较规范的概念界定,但普遍认为是指那些拥有较高学历(大学本科以上),或仍处在为获得更高学历(硕士、博士)而继续接受教育,或处于中、髙级白领阶层职业的女性。因此,本文中的高知大龄未婚女性常常同髙学历、髙收人、高地位和髙年龄联系在一些。
〖Two〗、髙知大龄未婚女性的婚恋难现象,作为如今大众媒体的一个热点话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首部女性生活蓝皮书《2006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出台后,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员肖扬就指出,“学历越髙、经济条件越好的女性越容易出现婚姻难题。大龄未婚白领中,男女比例为3比W。”
〖Three〗、由于髙知女性主要集中在城市,在中国城市职业女性中,学历越高、经济条件越好的女性越容易出现婚姻难题。因此,人们常将髙知大龄未婚女性与不绝于耳的“剩女”划上等号,那么高知大龄未婚女性真的过剩了吗?
〖Four〗、从巳有的人口统计数据上来看(见表1),情况并非如此。从70年代起,随着我国开始实行大规模的“计划生育”运动,在生育率急速下降的同时,中国出生婴儿
〖Five〗、性别比超出了103-107的正常范围,呈现出偏高的趋势,出生性别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上升,尽管2009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首次出现下降,但还是严重偏离正常范围,男性人数比女性人数多。
〖Six〗、《2010~2011中国男女婚58*恋观调查报告粉皮书》指出,在20-34岁非婚人口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占的比例逐渐增高,“剩男”的问题远比“剩女”更严重,全国人口中非婚男女比例在27岁达到199:100,33岁达到293:100;城市同龄人口中情况尽管略好,但是在27-34岁间平均仍为162:10的。这些人口统计数据告诉我们适婚女性应该不愁嫁,人数更少的高知女性(见表2)更应该不愁嫁的,高知大龄未婚女性不是真正嫁不出去的“剩女”,而是“结构性剩余”,是由于缺少经济文化水平上可以匹配的“优秀男性”而言。
〖Seven〗、有关男女的婚配,尤其是男女的择偶标准和择偶观方面的研究,学术界多从社会学“交换理论”、“同类匹配理论”“择偶梯度”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的“相似性原则”等角度加以广泛的探讨,成果丰富。
〖Eight〗、专门针对髙知大龄未婚女性婚恋问题的学术研究则显得不多,而从人口与经济关系的角度来解读就显得更少。由于婚姻制度是社会发展各阶段的经济制度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经济关系的产物,髙知大龄未婚女性婚恋状况作为人口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从人口与经济关系的角度来进行富有创新意义的探讨显得非常必要。在此先对相关理论研究进行简单回顾。
〖Nine〗、婚姻挤压(Marriage squeeze)是人口社会学的概念,是指在适婚年龄的男女两性同期群中出现的数量不平衡现象,表现为男性相对不足或女性相对不足现象。即在一夫一妻制社会中,由于婚龄男女人数相差较大、比例失调,由此导致一部分男性或女性择偶发生困难的一系列现象W。
〖Ten〗、在我国,男性受到的“婚姻挤压”比较明显和严重,这主要是源于我国一直以来严重的男女性别比失衡,婚龄男女人口出现较大的落差,大批男性找不到老婆变成“光棍”。
1〖One〗、由于这一现象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引起学术界尤其是人口学家的关注。但是这并非说我国就不存在女性受到“婚姻挤压”,髙知大龄未婚女性“愁嫁”就表明存在部分意义上的“婚姻挤压”。
1〖Two〗、从地区分布看,男性“婚姻挤压”在农村地区非常严重,而在城市,髙知大龄未婚女性受到“婚姻挤压”比较明显。对于高知大龄未婚女性受到“婚姻挤压”,笔者认为原因很多,传统的“男高女低”的婚恋观、高知女性在婚姻市场上的髙费用、大量农村女性流入城市并且介人城市婚姻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1〖Three〗、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婚姻家庭问题的西方学者很多,近来影响力比较大的当属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加里贝克尔从“新家庭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他的相称婚配定理。贝克尔认为,“一个有效的婚姻市场总是有完全相称的婚配,高质量的男子和髙质量的女子结婚,低质量的男子和低质量的女子成亲。
1〖Four〗、尽管有时不相称婚配也很重要。一个有效率的婚姻市场还会使家庭产品的总产出最大化,所以,每个人都能改善自己的婚姻,而不使其他人的生活每况愈下。”
1〖Five〗、因此,髙知大龄未婚女性在婚姻市场中,也遵循这一规律,如果实现婚姻收人大于单身收入,他们就会选取结婚。如果背离了“等价交换互利互惠”这一规律,超出了交易成本,即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投人时,也就难以成交,“甲女”即使“过剩”,也不会与民工类丁男结婚;而对于“甲男”来说,由于“甲女”要价太高,超出了交易成本,于是会选取和‘稍低层次’的人结婚,因为他们觉得‘高知女性’太昂贵”。
1〖Six〗、这就解释了婚姻市场上往往是甲女丁男受到婚姻挤压。可见,甲女在没有“门当户对”的甲男婚配的情况下,易出现“低不成,髙不就”的状况,往往容易被“剩下”。
1〖Seven〗、有人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婚姻就好比田忌赛马,一等男性和二等女性结婚,二等男性和三等女性结婚,剩下一等女性和三等男性难以成婚。
1〖Eight〗、上海社科院社会研究所徐安琪教授用“择偶梯度”理论来解释这种错位吒“择偶梯度”即男性倾向于选取社会地位相当或较低的女性,而女性往往更多地要求配偶的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和薪金收人与自己相当或高于自己,也就是配对的“男髙女低”的传统模式。
1〖Nine〗、徐安琪认为,这也正是条件越好的女性越难找到伴侣的原因。男人的择偶是向下的,社会地位越髙,可以选取的范围就越大,所以成功男人一般不会没有老婆或情人;女人择偶是向上的,社会地位越高的髙知女性,可以选取的男人就越少。因此“剩男”主要出现在社会底层,就是农村或城市贫困男人,因为没有比他们更低下的女性可以供他们选取;”剩女“主要出现在社会中上层,因为她们的社会地位高;
20、再往上来选取男人,就没有那么多的优秀男人可供他们选取。所以“剩女”主要集中在高知女性群体。在婚姻市场中,性别的两级分化明显,甲女丁男面临着婚恋困难,这种择偶的梯度效应让优秀的高知女性出现婚恋问题。
2〖One〗、从以上各年度统计数据来看,高等学校女学生占学生总数的百分比逐年呈上升趋势,女硕士生和女博士生比例也呈快速增长趋势,正是这些接受高等教育女生人数的增长,造就了现今规模不断扩大的高知女性群体。
[Three]、男女比例失衡会导致结婚率下降吗
根据我国相关统计,适龄年龄的男性比女性多了1752万。这中间巨大的差距也引起了许多人的反思,男女比例失衡严重会导致结婚率下降吗?
在早些年,由于我国的一些封建思想,导致许多人都重男轻女;但是现在许多地区,特别是川渝地区,都非常重女轻男。以前的女性人口会多于男性人口,一些小城市或者是农村地区会出现一些大龄剩女,但是就现在来说,男性适婚年龄人口比女性多了1,752万人,这让许多农村地区的男性很难找到另一半更别说结婚了!
我国的性别比例是在逐步改善的,但是结婚率仍然是在不停的下降。
结婚率下降会受到非常多方面的影响,就例如现在许多年轻人恐惧结婚,害怕结婚都不敢恋爱,怎么能够结婚啊?结婚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是两个人组成,家庭是两个人能够更好的维持一个幸福感。结婚后更多的是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而不是谈恋爱时两个人心中的刺激和感动。
现在网络十分的发达,网络上也有许多关于结婚的例子,当有的网友看见一些不好的例子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婚姻给许多人带来的是一种束缚,会让人失去自由!
当然人口比例失衡也是会根本上影响结婚率了,人口比例失衡会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取,在如今社会中,许多女性都是非常独立自强的!她们大多自己有能力自己有本事,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不需要依仗一个男性,再加上人口比例失衡许多女性再加上人口比例失衡,一个女性所对应的是1.5个男性,女性有了更多选取的可能,男性就有了更多的危机。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7788886.com/flkYaOPxDI.html